paul chou
May 26, 2021

張忠謀自傳(上冊)<心得筆記>

2021可說是一個很虛延歲月的一年,因為COVID-19的原因,卻也不能說很不幸,我們已經享受了比其他國家多一年的自由日子,自己在台灣過著世外桃源的日子,也該是面對這疫情現實的摧殘了。

趁著都在家的日子,來分享最近看的書,張宗謀的自傳上冊,至於下冊則是發現根本沒有,上網查才知道2018張宗謀退休那年才規劃要寫他的下冊,所以這篇就以上冊為主。

主要這本書我分成三個部分,一是他在小時候的生活、二是他的美國學生的日子、三是他出來工作後的工作以及之後的博士歷程。

第一部分:

前半部都是在講解他的『大時代的奔波』,出生在浙江,卻因為中日大戰,搬居到香港,卻又因為珍珠港事變跋涉到重慶的開南中學,隨後又到上海又因為共軍的關係再次回到香港。或許也是因為從小就要學習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他在美國、台灣能夠安其所居?!

有趣的是張忠謀的父親(張蔚觀)受西方教育的第一代,而他也是開創半導體帝國的先驅。在他求學的時期,很讓我意外的是他其實對文學感興趣,並且選擇了銀行業為他最初的大學方向,主要也是因為他父親是銀行經理的關係。卻因為共軍快打到上海於是放棄了他的學業再次跑到了香港。 在政治、經濟的改變下,他選擇了走理工科,並且選了最強的國家『美國』為他唯一的道路。

裡面也提及了他是很喜歡那年代的香港,不像現在一樣高樓樹立,總人口數也才幾百萬初而已看到這裡,淺水灣也不能和現在的年代比擬了。我在想如果他出他選擇繼續走銀行業,或許就沒有台積電這個帝國的存在了,在平行的時空,他或許也只是一個銀行經理。或許該讚嘆人生有太多的選擇,而沒有一個所謂一定的答案或正確選擇,所以才讓人生如此的精彩。也看到了他也有跟我們一樣剛畢業學生的困擾,不知道自己該怎麼選擇人生的方向,或許這並沒有一定的答案,唯一知道的事他不放棄,並且持續的學習,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吧!

第二部分:

當時的美國是只要努力,就能出頭的年代,人口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五卻佔生產總值百分之四十,一名美國人的薪水幾個月能買一輛車,幾年可以買一棟房子。

在這邊他也遇見了他這輩子的貴人,他的三叔(東北大學教授)給了他人生很多好的人生建議,比如說服他申請哈佛而不是麻省理工,他在哈佛的人生多采多姿,開啟了智慧以及心靈生活,像是認識了很多美國同學消除了他對美國歧視的恐懼以及演講以及講座,在哈佛當作美國的緩衝期,第二年就為將來做謀生的打算,他以博士為目標,因為在美國,亞洲人能做的是在那年代而言就以教授為主,所以他轉學至麻省理工卻也因為不知道該選什麼就以機械系為主,因為學得最廣。

在這裡卻遇到他人生最大的打擊,連兩年的博士申請落榜,在自傳裡也說,落榜是他人生最大的幸運,否則他也只會在學術界做研究。在考慮所有打算之後,唯一的出入也就是開始找工作。

這邊有個有趣的故事,他原本會去福特工作,但西凡尼亞的工資高了1美金,但無論用什麼角度看都應該要去福特,他的機械系背景以及福特為規模極大的公司,都是最好的選擇,他想跟公司『講價』卻因為對方的態度,讓他毛起來選了西凡尼亞,人生的轉捩點,就是不可期遇。一直的衝動造就了他和半導體的一生!

第三部分:

在西凡尼亞,它主要的任務就是把產線自動化,好比把一個實驗室擴大化,他在物理的基礎下,改良了焊接電晶體的方法並且大幅提升良率,在當年半導體還是一個非常新的產業,他開始自修半導體。因為西凡尼亞的業務跟研發沒有辦法好好合作,導致了公司的虧損不斷,間接導致他的離職。

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了德州儀器公司,裡面提及了公司年輕有活力,以及從上到下都是專業人士,以及水平管理的團隊精神,例如他可以常常看到總經理在員工餐廳跟大家聊天,並且在4個月內改良了NPN擴散型電晶體的良率從零到百分之四十,在這裡我真的很佩服張宗謀的努力,不斷的自我學習以及進步。讓他得到上司的關注,希望他能夠再去拿博士學位來接管理層級,他也不負眾望,在工作六年後重新踏上校園並且完成他的史丹佛博士學位。

張忠謀說『常有人問我,年輕人應該把所有學位都讀完在做事,還是做事幾年後在唸博士或碩士,我的答案是:如果志在教授或研究,就應把學位拿到再去做事,但如果至在企業界的話,應該先做事再回學校。』

在他三十二歲,已經唸了二十一年的書,做了六年的事,在美國十五年!

看到這結束了張宗謀的上冊的自傳了,裡面敘述了一段離奇且很努力的一生,每一步做了不一樣的決定或許就不會有台積電的出現,所以說人生不會有正確的道路,每一條都是驚喜。非常期待他的下半部書。

TO BE CONTINUE…….